在长周期食矮新星中检测到的准周期振荡
利用美国宇航局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中国天文学家在HS 2325 + 8205的光曲线中检测到准周期振荡(QPO) - 一个长周期食矮新星。2023 年 <> 月出版的《皇家天文学会月刊》详细介绍了这一发现。
灾变变星(CV)是双星系统,由来自正常恒星伴星的白矮星主吸积物质组成。它们的亮度不规则地增加了一大倍,然后回落到静止状态。这些双星已经在许多环境中被发现,例如银河系的中心,太阳邻居以及疏散和球状星团。
一些CV因吸积盘不稳定而经历2-10星等的反复爆发,被称为矮新星(DNe)。根据爆发的不同特征,DNe可分为三种主要亚型:Z Cam,SU UMa和U Gem。Z Cam的特点是停滞在低于爆发最大值和高于静止状态的中间亮度水平。
观测表明,大量CV中存在轨道周期性变化。特别是,DNe通常表现出三种类型的快速振荡:DNe振荡(DNOs),长周期DNe振荡(lp-DNOs)和准周期振荡(QPO)。QPO的周期通常比DNO和lp-DNO长,从数百秒到数千秒不等。
现在,由中国昆明云南天文台的孙启斌领导的天文学家团队报告说,在Z Cam型食DN中发现了QPO,其轨道周期相对较长,约为0.194天,称为HS 2325 + 8205。
首先,通过分析TESS数据,研究小组发现HS 2325 + 8205似乎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爆发;但是,其中两个可能不是实际的。测得爆发期约为13.83天。此外,结果表明,静止期存在双驼峰,这可能是由椭球体调制引起的。
此外,天文学家在HS 2 + 160的长爆发中检测到周期约为2325,8205秒的准周期振荡。事实证明,这些QPO的振荡强度与轨道相位有关,因为轨道相位0.5-0.9的QPO强度强于轨道相位0.1-0.5的QPO。
“因此,QPO的振荡强度与轨道相位之间的关系可能成为QPO起源的研究窗口,”研究人员总结道。
该论文的作者假设,当HS 2325 + 8205中来自次星的吸积流与吸积盘的一侧碰撞,形成热点时,这些热点可能对QPO的强度产生影响。然而,为了证实这一假设,需要更多的观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