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资料卡英语(阿炳的资料)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编田甜,关于阿炳资料卡英语,阿炳的资料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么现在让田甜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
2、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江苏无锡人。
3、后双目失明。
4、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
5、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
6、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7、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8、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9、他刻苦钻研,精益求 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
10、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11、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12、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
13、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
14、40岁时,与寡妇董催弟同居。
15、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
16、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
17、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
18、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
19、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
20、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
21、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22、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
23、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
24、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25、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
26、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
27、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
28、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
29、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30、 1949年7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
31、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32、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33、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
34、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
35、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
36、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
37、这个大名华彦钧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
38、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
39、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的眼光所见之处,也许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
40、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
41、华清河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
42、阿炳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
43、此刻阿炳还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
44、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45、 往后的日子说来也令人唏嘘。
46、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华彦钧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
47、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
48、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
49、世事就是这样矛盾。
50、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
51、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
52、有一篇当时见证人的回忆文章说,日本人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难,在上海的昆曲班仙霓社担任弹奏三弦的琴师,其间甚至还在当时拍摄的电影《七重天》里表演了一个群众角色。
53、 阿炳在这个卖艺为生的时期创作了他最为动人的乐曲。
54、围绕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传有许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读到其一个,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
55、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
56、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
57、一曲终了,过来一个人讯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
58、老师告诉他,这位问他的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
59、黎松寿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没名字。
60、杨荫浏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
61、黎松寿和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一直等到9月份,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才来到无锡。
62、这次他们带来的任务是录制无锡的道教音乐。
63、等录完这些道教音乐,黎松寿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乐曲。
64、等阿炳拉完一曲,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名字。
65、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要想一个。
66、阿炳接着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
67、杨教授又说,《印月》这名字跟广东音乐重了,要不叫映月,无锡有映山湖么。
68、 对这件事情,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1950年9月20日,我和妻子陪着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阿炳录音,那天一直录到晚上7点半才结束。
69、录音的时候,阿炳因为身体很不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
70、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录音后的第5天,好像是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
71、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慢,到会场时演出都快结束了。
72、我扶着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话筒前面。
73、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
74、阿炳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
75、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
76、”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
77、我记得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
78、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
79、那次演出后的第3天,阿炳就去世了。
80、 80多年前,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
81、他的即兴演奏,不仅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
82、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
83、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降将大任于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
84、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
85、我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
86、我记忆里有过一段介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文字,说他在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87、” 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88、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
89、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
90、幸好他有了一个机会,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