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陶器)

发布时间:2023-06-27 13:20:24 编辑: 来源:
导读 关于陶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陶器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1陶器的原料是...

关于陶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陶器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5、中国流传着远古时"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说明很早的时候,人们对粘土被水浸湿后有一定的粘性和可塑性就有一定的认识,由于使用了火,人类开始吃熟食,最早可能在柴堆上烤熟野兽或挖坑放水投进烧热的石子"煮"熟植物,但这样费时费火不易熟。

6、最早盛放食物的容器应是植物枝条的编织物,但枝条编织物不能放在火上烧烤。

7、由于粘土不怕火,经火烧后变得坚硬。

8、启发了人们用粘土做成容器放在火上烤硬。

9、出土物证明,最早的陶器的制作是在编织或木制容器的内外包抹上一层粘土,使之耐火。

10、后来发现粘土不一定非要里面的容器也一样能成型。

11、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1万年以前的陶片,说明在公元前8000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陶器。

12、陶器上遗留下来的手印较细小,证明当时是女子制陶。

13、 长期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制陶用的粘土含砂不能太多,否则松散不易成型。

14、陶器的成型:从最早的在容器外包涂粘土,到用手捏成型,大约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发明了泥条盘筑法。

15、即把干湿相宜的粘土揉搓成条,从下到上盘成圆形器皿,最早的装饰方法也只限于用手抹平。

16、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已发明了慢轮,即在地上挖洞,插一顶端安装木盘的木棍,使木棍转动起来。

17、慢轮最初主要是用来修饰成型的陶坯,旋转的陶坯可以被刮削得更薄,更均匀。

18、可以说这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最简单的机械。

19、以后又发明了快轮,快轮主要是用来拉坯,直到现在有的小陶瓷窑还用此种方法成型。

20、随着制陶技术的逐步完善,修饰方法也逐渐提高,尤其发明了慢轮以后,使陶器的器壁有可能更均匀更薄,为了美观,也是受在篮上涂泥成陶的启示、陶器上出现了篮纹、席纹、绳纹等纹饰,也有用鹅卵石在陶器上打磨光滑或彩绘的。

21、烧窑的方法很多。

22、最初应该是在露天架柴焙烧,这是最原始的烧陶方法。

23、后改进成横穴式陶窑,即平地挖坑,用来放置陶坯,相当现在的窑室,旁边再挖一坑,专门烧火,两坑之间挖一窄道相通,即现在的火道,窑室和火道之间放置算子,这样的陶窑比以前有很大进步,火力相对比较集中,温度高而均匀。

24、用这两种窑烧陶器,都可以提高陶器的质量。

25、到了战国、两汉时,又发明了龙窑,即窑沿着山坡往上修,十几米或几十米长,封闭式,窑内一次可装上百件坯胎;山上的窑尾处有烟囱,中间间隔设有投柴孔,烧窑口在下面,烧窑时火顺坡而上,象一条火龙, 因此得名。

26、釉 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

27、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

28、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29、釉的种类很多,按烧成温度可分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

30、唐三彩,盛行于唐,系素烧胎体涂白,绿,褐,蓝色釉,800度窑温烘烤.当时多用做陪葬品.2、釉上彩,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3、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最早见于唐代.4、釉里红,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高温烘白底红花,始于元代景德镇.5、斗彩,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故名.始于明成化年间.6、开片,既冰裂纹,釉面裂纹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气产生,宋代哥窑以此为主要特征.7、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釉,经1300度高温烧成,蓝白相映,明清两代主打瓷器.1. 我们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着一身光润、平滑的衣裳,特别是日用陶瓷,对“衣裳”更为讲究,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十分美观。

31、陶瓷的这种衣裳,名叫“釉”。

32、汉字中的釉,其含义是指有油状的光泽,所以用“油”字来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泽,但又因为“油”字代表食物,经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为“釉”字。

33、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

34、釉的产生可能是古代垒石烹食时所用含钙石头与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贝壳表面美观质感的启发,有意识地用贝壳粉作为原料制成。

35、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来装饰陶瓷了。

36、到了汉代又发明了用铅作助溶剂的纸温铅釉,后来陶瓷艺人利用窑灰自然降落在坯体上能化合成釉的现象,进而用草木灰作为制釉的一种原料。

37、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所用的釉分为石灰釉和长古釉。

38、石灰釉是用釉果(类似瓷石的一种天然矿物原料)和灰釉(主要成份氧化钙)配制而成,长石釉主要由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等组成。

39、在石灰釉和长古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或渗进其它化学成份,就会成为各种各样的釉色。

40、一般釉的厚度只有坯体厚度的1%-3%,但经过窑火焙烧后,就紧紧附着在瓷胎上,使瓷器致密化、光泽柔和,又不透水和气,给人明亮如镜的感觉。

41、同时可以提高使用强度,起到防止污染,便于清洗等作用。

42、釉的种类很多,按坯体类分,有瓷釉、陶釉及火石器釉;按烧成温度分,1100°C以下烧成的釉称为低温釉,1100°C-1250°C之间烧成的釉为中温釉,1250°C以上烧成的釉为高温釉;按釉面特征分类,白釉大概是人们出于对银器的钟爱,颜色釉是以其五彩缤纷受到人们的欢迎,结晶釉的纹样变幻美丽动人,窑变纹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裂纹釉清晰古朴、高雅别致。

43、除上述外,还有无光釉、乳浊釉、食盐釉等。

44、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流动釉、神奇莫测的变色釉、霞光闪烁的彩虹釉、贵如明珠的夜光釉等新品种。

45、2. 彩陶又称“彩釉陶”。

46、彩陶釉色丰富,既有20余种单色釉,茶末釉、金星釉“雨点红”等变色艺术釉,用其装饰的日用器皿、花瓶花插、彩釉衣架及工艺陈设品,使人赏心悦目,被称为“穿着华丽衣裳的陶器”。

47、2.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中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1931年在山东省龙山镇首次被发现。

48、其技术之精,器物之美,被世界考古学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

49、从而彻底动摇了中国史前文化源于西方的学说,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辉煌。

50、黑陶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又一制陶高峰,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51、它所独具的质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具有非凡的魅力,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

52、黑陶以黄河古道淤积的天然黄胶泥为主要原料,采用高温室渗炭传统工艺烧制而成,其特点:胎壁细薄但质地坚硬,表层无釉却漆黑发亮。

53、其型其质“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54、”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

55、黑陶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其特有的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深得人们的推崇和珍爱。

56、现今,黑陶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接受。

57、在技术方面,如今的黑陶制品日趋精细。

58、造型方面,更多样化。

59、在现今的黑陶艺术界,如仇志海,李兴华等名人的作品已经突破历史,以古老的艺术形式展现出独特的现代美感4. 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60、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61、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

62、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63、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64、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65、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

66、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67、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

68、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69、在唐右卫大将军墓中出土了一件骆驼载乐俑。

70、这匹骆驼昂首伫立,通体棕黄色,从头顶到颈部,由下颔到腹间以及两前肢上部都有下垂长毛,柔丽漂亮。

71、驼背上架有平台并铺有毛毯。

72、平台上左右各坐胡乐俑二人,而且是背对背而坐,正在吹打乐器,有一俑站在中央,翩翩起舞。

73、这三个乐俑个个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穿绿色翻领长衣,白色毡靴,只有前面一人穿黄色通肩大衣。

74、这件高大的驼载乐舞俑精美绝伦,令人赞叹!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

75、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

76、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

77、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78、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

79、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

80、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81、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

82、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我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83、5.秦俑坑里的陶俑、陶马,体形大,胎壁厚,陶俑的壁厚一般为2—4厘米,最厚处达10—12 厘米;陶马的胎壁厚2.5—4厘米,最厚处达15厘米。

84、陶俑和陶马的胎壁泥质一般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泥质细密、均匀;内层泥质较粗,掺和颗粒均匀的白色砂料。

85、制作陶俑、陶马的泥土,经过筛选、碾、淘,除去了土中的杂质,从而泥质细密,颜色纯正,粗泥里掺和的砂粒均为纯白色,颗粒大小均匀,显然也是经过筛选的。

86、在秦始皇陵西侧的秦代陶窑遗址内除发现陶拍等制陶工具外,还发现石碾轮两件。

87、碾轮直径约60厘米,中间厚(约15厘米),边缘 薄(约5厘米),中心有一直径为6厘米的穿。

88、这碾轮可能是用来碾轧陶土和砂粒的。

89、对秦俑坑出土陶俑、陶马的陶质,经过取样分析表明,其中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铁。

90、这和秦始皇陵出土的秦代砖瓦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所用的原料都是黄色粘土。

91、秦俑考古专家们曾做过模拟性试验,取秦始皇陵附近的黄褐色土,经晒干、碾轧、淘洗,除去土中的杂质,仿制秦砖,经测试其质地、化学成分与秦砖大致相同,由此可以推知,陶俑、陶马和秦始皇陵园出土的砖瓦,都是用始皇陵附近的泥土就地烧造的。

92、陶俑、陶马胎内含的白色砂粒,经测试为石英、长石、云母等成分的砂粒,外观呈不规则 形,大小约为0.5—1毫米,个别的大于1毫米。

93、泥中掺杂部分砂粒可以增强机械性能,使大 型的陶俑、陶马易于成型;焙烧时也不会因受高温而扭曲变形或膨胀炸裂。

94、日前,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大胆破解了兵马俑的烧制时间以及制作之谜。

95、赵成文说,自己在兵马俑两次看到“辛卯”刻字出在同一个地方。

96、他说:“‘辛卯’是天干地支,是农历年代,这里是指公元前210年。

97、”他认为,这是秦始皇驾崩之年的标记年代。

98、据此判定秦陵兵马俑烧制于公元前210年。

99、根据俑坑中留下的麻草鞋印,当时人在夏秋季节才穿草鞋,据此进一步预测,兵马俑应是秦始皇驾崩后的秋天开始烧制的,烧制兵马俑是秦始皇临终前的圣旨。

100、赵成文还解析了兵马俑的烧制工艺之谜。

101、他说,“兵马俑的腹中有个糠皮内模袋作为主体支撑”,糠皮是当时最佳填塞物,还有一点是2000多年前兵马俑制作工艺流程很具科学性,从而使得真人真马大小、百公斤重的兵马俑从泥塑、晾干、运送到焙烧,一气呵成,显示了当时中国人的智慧。

102、6.用钴料在坯胎上装饰 ,施透明釉 ,在高温 ( 1280~1350℃)中一次烧成,呈青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103、又称釉下青花瓷、釉里青、青花白瓷、青花白地。

104、中国景德镇传统名瓷之一。

105、青花瓷源于唐代河南巩县(今巩义)的青色花纹瓷器,元代发展成熟,以景德镇浮梁瓷局产品著称。

106、青花瓷的问世一改中国陶瓷器装饰旧风 ,用笔 绘 技法替代了原来的刻花、划花、印花技法。

107、青花瓷的出现成为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并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而闻名于世。

108、明代青花瓷传入欧洲,荷兰、英、德等国争相仿制。

109、清代康熙年间青花瓷色调青蓝而不泛紫,分色层次多达7~9色,后人谓之“康熙青花五彩”。

110、清末青花瓷渐趋衰落。

111、20世纪50年代以后,青花瓷得以恢复和发展。

112、青花瓷品种除釉下青花外,还有在白釉瓷胎上装饰、烤烧后,青料花纹渗入釉中的釉中青花、和以无光釉作底色,以蓝彩釉装饰的釉彩青花。

113、彩饰手法有青花斗彩、点彩、填彩、镂胎 、白描青花 、青地白花、青花夹紫等多种。

114、7.“茶是水神,水是茶体,器益茶功”,我们长兴县的紫笋茶、金沙泉、紫砂壶,早在唐代就是贡茶、贡水、名壶,到宋朝更有“紫瓯甲天下”的盛誉,堪称茶事“品茗三绝”。

115、紫砂壶,是长兴茶文化的又一珍品,享有茶具之首的美誉,多次在国内获奖。

116、特别十次制成“世界第一巨壶”,其中一把放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大厅前,更增添了“长兴紫砂”的光彩。

117、长兴的紫砂资源同陶都丁山同一矿脉,泥色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

118、经过原料研磨调配,采用堆、捏、塑的手法,或松竹梅、瓜果、走兽为基础造型,或秦鼎汉器、古玩、人物摹本。

119、巨壶与孩童等高,小壶寸柄盈握,刻诗铭画,贵如珩璜,珍同拱璧,有所谓“觅得名人一壶,赛过无价之宝”的说法。

120、紫砂壶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茶具,它不仅具有造型别致,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还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用来泡茶香味特别醇郁,因此,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被人视若珍宝,多少年来成了海内外人们青睐的收藏品。

121、江苏宜兴紫砂,始于宋而盛于明清,其所以逐渐从茶具概念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种,最主要的一点是制作原料与众不同。

122、它采用深藏于宜兴山腹地层中薄薄的一层紫砂泥,号称泥中泥,其质地优异:一是含砂低,可塑性强,二是砂土中含有较多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烧后呈双重气孔特殊分子结构,透气而不渗水,故沏茶不失原味,使用日久越发光润古雅,难怪古人将紫砂土喻为“珠玉”,留下“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宜兴之古称)溪兴一丸土”的赞语,宋代欧阳修也有诗咏道:“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123、宋代诗人苏轼居住宜兴时,爱好一种提梁式砂壶,即为“东坡壶”。

124、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两位造壶大师 ————供春和他的徒弟时大彬,供春制品被称为“供春壶”,造型新颖、质地薄而坚实,有“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之誉。

125、时大彬多作小壶,点缀在精舍茶几案上,更加符合饮茶品敬的美学趣味,“千奇百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即是说他。

126、明清文人的介入创作,使紫砂壶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诸艺术于一体,成为完整的艺术品。

127、选择紫砂壶,一般要从年代、泥质、艺术方面考虑。

128、年代,是指老壶与新壶的区分,一般地说,老壶历经数十年乃至百年,具有很高研究、收藏价值,同时存世日久,表面形成分布自然的“色浆”抹不去,便于玩赏,因此,在同样情况下,老壶的价值自然高于新壶。

129、如今,随着紫砂壶在国际市场上日益风靡,老壶“一壶千金”并不鲜见。

130、砂壶的泥质分朱砂、绿泥、紫泥等多种,朱砂质地最好,所造出的壶,壶盖轻敲壶把,能发出清脆铿锵的金属碰撞声,声音越脆,泥质越纯。

131、艺术,是指工艺水平,这是壶的高下主要标准,作为艺术品的砂壶,其价值就不是简单的原料加工时了,还应包括作者艺术技巧和名望,这和书画作品情况相似。

132、大凡高手制的壶,形体悦目,轮廓周正,线条流畅,比例恰当。

133、其做工精致细巧,据说许多名家每三个月只能造出约10把壶,因而壶面光洁,壶口、壶把、壶嘴在同一水平上,壶流、壶把成一直线,壶口、壶嘴、壶盖、圈足都宽窄一致。

134、壶盖紧密,对壶吹气,壶盖能轻轻跳动,壶体不见瑕疵,壶嘴断水功能好,达到这种工艺水准的称得上壶中上品。

135、好的紫砂壶卖价高,伪品很多,20世纪初期,上海古玩商聘请制壶高手精心仿制清代陈鸣远、杨彭年、陈曼生等人的作品,大部分流到香港和海外。

136、当代制壶名家,也每有冒其名的赝品出现,有些造假者手艺低,假货容易识别;但有些技艺高而尚未成大名的人,那种假货就容易迷惑人。

137、还有些陶器商贩,寻些颜色涂抹新壶,或把新壶放入泥浆中沤泡一段时间,以冒充“古董”、“出土文物”,蒙骗一些不懂紫砂的人。

138、也有的人用无款旧器,冒刻前人之款;有的是仿旧壶风格,伪充旧壶,收藏者要特别注意辨别真伪。

139、一般说来,明清砂壶选料精细,淘练程序多,胎质相对紧密,分量较重。

140、现代仿制的壶,选料的泥质与明清砂壶有所不同,淘练程序减少,分量较轻,也较无光泽,表面较粗糙。

141、且现代仿制的壶,多压模拼合而成,手工制作意味减少,只要留心壶嘴及壶柄下方,往往不难发现有双片拼合的线痕。

142、此外,还可从款识、印章上辨别,明末清初以来,高档砂壶用印多为两方,一为底印、盖在壶底,多为四方姓名章;一为盖印,用在盖内,多为体型小的名号印。

143、当代中档以下砂壶,壶底多用“中国宜兴”四字篆文印。

144、因此,收藏紫砂壶时须仔细辨伪,才能获得珍品.8. 景德镇享誉世界的“瓷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145、景德镇属江西省直辖市,位于江西东北部,毗邻浙、皖,全市土地面积524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2.3万。

146、景德镇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147、全年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适宜各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

148、自然资源丰富,矿藏资源中在全省名列前茅的有瓷土、沙金、煤、锰、石灰石、大理石、海泡石等。

149、其中储量之丰、品质之优,首推瓷土。

150、山林资源有杉树、马尾松、毛竹、油茶、油桐、漆树等,并盛产山苍子、猕猴桃、橡子、金银花等野生植物和药材。

151、“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152、景德镇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 1004年-1007年),由于烧制的精美御瓷获真宗赞赏,瓷器上底款书“景德年制”,“天下咸称景德镇”。

153、景德镇由此得名。

154、经过长期的发展,景德镇瓷器逐渐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独特风格。

155、景德镇是江西省商品粮、林业、茶叶和蚕桑基地。

156、盛产稻谷、大豆、小麦、花生、棉花、油菜籽、芝麻、茶叶、香菇等。

157、景德镇近年来充分发挥陶瓷文化悠久、旅游景点较多优势,旅游业发展较快。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推荐

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