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编田甜,关于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么现在让田甜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一、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2、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
3、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
4、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5、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
6、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
7、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会集诸侯,统一天下,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8、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
9、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10、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
11、我曾多次作战,多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12、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13、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
14、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
15、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16、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
17、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
18、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
19、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
20、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起于高山流入平原一样自然畅通,是因为它能顺适民情。
21、”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
22、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23、管仲治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
24、重视经济的发展,慎重地进行比较。
25、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26、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
27、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28、所以说:“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29、”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莫非是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称王,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 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
30、这大概说的是管仲吧?二、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3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3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33、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34、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35、鲍叔遂进管仲。
36、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7、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38、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39、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40、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41、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3、”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44、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45、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46、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47、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48、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49、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50、”故论卑而易行。
51、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5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53、贵轻重,慎权衡。
54、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55、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56、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57、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58、”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59、岂管仲之谓乎?三、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四、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
60、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61、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62、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63、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4、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65、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
66、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67、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68、二、作品赏析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69、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7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仲列传。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